团学工作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团学工作 > 正文

【行知辑录】锦绣行知学堂:教授进学堂 “小学员”的孝道课

发布日期:2025年07月24日 14:33   编辑:王明蕾  核稿:夏娟  终审: 许锃   浏览次数:

为进一步提升2025年暑期行知学堂内涵质量,深挖专业特色蕴含的育人功能,文学院精心策划了传统文化进学堂系列活动,7月22日,文学院副院长甘松教授在锦绣中心党员示范行知学堂以“传承孝道文化”为主题开讲,为社区的孩子们带来一堂跨越古今,链接生活的思政课,通过“古代孝道的故事”“《论语》论孝”“青少年传承孝道文化”三个模块,拓展孩子们对传统孝道文化的理解。

从历史故事里,看见“孝的温度”。课堂上,甘松教授通过“孝”字的甲骨文循循善诱孩子们说出自己对于孝道的理解,带着小学员饱含深情地朗读《游子吟》这首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颂扬母爱的诗歌,“慈母手中线,游子身上衣……”许多同学朗读时,眼角变得柔软而坚定,课堂上,除了经典流传的“孟母教子”的故事外,他还娓娓道来“黄香温席”的暖情典故和“鞭打梨花”的传世佳话,让千年孝道,跨越时空,走进孩子们的心中。

从《论语》论孝中,感受“孝的真谛”。在故事讲述的基础上,课堂巧妙地将古代孝行与《论语》智慧连接起来。甘松教授引用孔子的话:“今之孝者,是谓能养。至于犬马,皆能有养;不敬,何以别乎?”,用孩子们听得懂的语言解释:孝顺不仅是给父母吃的穿的,像养小狗小马一样,更要有发自内心的尊敬。他还提到“色难”,告诉孩子们,帮爸妈做事、有好吃的让给爸妈很重要,但更难的是时刻保持和颜悦色,真心实意地关爱父母。

孩子们听得十分专注,有的歪着小脑袋思考,有的则在提问时争相举手分享自己的理解——“帮妈妈洗碗要开心!”“不能对爷爷奶奶不耐烦!”甘松教授赞许地点头,引导孩子们认识到,孝道不是遥远的古训,它就藏在日常生活的点滴关怀和真诚态度里。他鼓励孩子们从身边小事做起,用实际行动去温暖父母的心,让“百善孝为先”的古训在今天继续焕发光彩。

通过课堂引导,以及小朋友对自己日常生活中落实孝道的描述,让“孝”这个字从纸张中“活”了过来,变得具体可感、温暖鲜活。课堂上,孩子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其中,眼睛里闪着光,争先恐后地分享着自己和家长的小故事,互动氛围热烈且真诚。这些有孝心,有孝行的孩子们,从侧面体现了家庭与学校在传统美德教育上所下的扎实功夫。他们的一言一行,既是家庭理念熏陶的自然流露,也是学校将德育在课堂中落实的积极成效。

此次“学堂里的孝道课”,为孩子们搭建起了与孝道文化对话的桥梁,让“孝”在孩子们的心里落地生根,让传统文化走进学堂,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,而是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文化自信的种子,让千年文脉在代代相传中生生不息。(文学院:李爱华 何怡婷 王奕)

返回顶部